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农业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均记述了素朴的农业观点。 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年)。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当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农业生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固定、转化体系时,人为调节控制系统可以看作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耕畜、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种的改良以及燃料、电力的消耗等,来促进和调节太阳能的吸收、转化,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人劳动的消耗为每小时175千卡,役畜使役约每小时2400千卡,化肥纯氮生产约每千克17600~18400千卡,农药、农业机械、柴油、电力等也都可以用能量计算。这些能量是太阳能以外的补加能量。另一方面,各种农畜产品也可以用能量计算,如小麦为每千克3755千卡,大豆为每千克4942千卡,苹果为每千克620千卡,牛肉为每千克2070千卡,鲤鱼为每千克1150千卡,马尾松的木材为每千克4922千卡等。农业系统输出的各种农产品与输入的补加能量的能量值及其比值(能量的产投比)均可定量计算,均为评价农业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